“我家里还有事,就先走了!”
秉持着装完逼就跑的思路,方静之一股脑的将自己在路上想的全吐了出来。
不理会已经陷入呆滞状态下的老朱父子俩,方静之拔腿就跑。
而在大殿内。
老朱父子俩人还在消化着方静之刚刚提供给他们的思路。
用银子代替粮食纳税,这行吗?
朱标在经过头脑风暴以后,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。
似乎真的行。
老朱虽然年龄大了,但是这厮绝对属于那种人老成精的狠角色。
相比起朱标,他早就想明白了。
老谋深算的盯着方静之离开的背影。
老朱喃喃。
“特娘的,还真让这小子装到了。”
……
岁月匆匆,一晃而过。
洪武十八年。
经历过三大案的大明,已然走入正轨。
书院在大变之中,几乎是占尽了好处。
大量的底层官吏,如今几乎都变成了书院出身的学子,或者是新进提拔的吏员。
用老朱的话来说,就是等过上两年,方静之那混蛋小子就算是在奉天殿撒尿都没敢弹劾的。
为啥,因为都是徒子徒孙。
虽说这让老朱有点不开心,但是看看儿子,再看看孙子。
无所谓了。
谁让这小子是自己给儿子孙子挑的帮手呢。
更重要的是,看到自己的小金库里堆得满满登登的金银,老朱哪还管方静之干啥啊!
朱标也懒得管老朱。
如今的老朱,已经做起了甩手掌柜,整个大明的朝政,几乎都是他这个太子在处理。
而书院弟子,他也用的极为顺手。
原因无他。
这些书院弟子似乎都有病。
就因为方静之一句,贫苦之地改天换日,方为大明真男儿。
结果这群刚刚毕业的学子,明明有资格留在南京,转头就向自己上奏折,说是希望到贫苦之地为官,而且越穷越好。
甚至有几个立下了军令状。
不让当地变化个新模样,宁愿死在那里。
瞅瞅,哪朝哪代有这样的学子官员啊。
而这些人也没有让朱标失望。
为了能上学院的那面英雄碑,这些学生为了带领当地致富,也算是使尽了手段。
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短短几年内,大明几乎是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虽不敢说人人过上了富贵日子,但是至少再也不用担心会有百姓吃不饱的问题。
用老朱的话来说,他最近越看北元那边越不爽,总是觉得北元那群孙子蠢蠢欲动。
太子足以独当一面,皇孙也已经开始处理政事。
那他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御驾亲征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