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因为别的,晋军占领也支撑不起后勤,占领“方城”某段区域的晋军却有可能被楚国实施包围歼灭。
至于说,当前阶段夺取“方城”的某个位置,它实在是太长太长了,公子罢不一定会去哪个位置;即便是晋国高层猜到,公子罢现某个区域被晋军占领,完全可以实施脱离。
什么埋伏之类?
知道六万大军是什么规模吗?
或者说,知道六万大军的行军状态,队伍会被拉得多长吗?
所以了,成规模的大军被埋伏,顶多也就是前导部队陷进去,不可能说一下子整支军队被埋伏。
遭遇埋伏又被全歼的军队,完全是主将不认输,也不肯舍弃一部分部队,以为能够逆风翻盘,头铁非要硬顶上去。
历史上的“马陵之战”就是那么回事,孙膑熟知庞涓的性格,有针对性的一次次诱使与刺激,才最终歼灭魏军且让庞涓羞愧自杀。
真正史实的战役,遭遇埋伏又被当场尽数歼灭的军队,讲事实就是少之又少。
遭遇埋伏之后,撤军期间被衔尾追杀导致全军覆没的例子更多。
只不过,哪怕是上面那种情况,所谓的“全军覆没”并不是全死了或被俘,意为:不再作为一支有实际价值的军队。
最后能够逃出生天,得以活命的败兵,其实是数量不少的。
魏颗敢统率不到一万的兵力主动迎击,有阻击的任务是其一,再来就是相信己方主力可以很快抵达战场。
事实是什么?驻扎在“棫林”的晋军主力现楚军撤退,相隔两个时辰就行动了起来。
人走过必留下痕迹,别说是成规模的部队行军。
行动起来的晋军主力完全可以沿着楚军走过的痕迹追,哪怕楚军主动分兵制造假象,不可能沿途制造出大部队行军的痕迹。
所以,撤退中的楚军不能停下来,一旦停下来就会被晋军主力咬上。
有鉴于这一点,魏颗真不怕以少打多,哪怕是己方主力来得比较迟,怎么也不可能拖延三天以上。
而用一个“师”又一个“旅”的兵力跟六万楚军交锋,魏颗有绝对的把握坚持三天以上。
三天是魏颗做最坏的打算,他认为不出一天,己方主力就会赶到。
唯一让魏颗需要担忧的事情仅是公子罢会留下部队进行拖延,带上更多的楚军继续撤退。
只能说魏氏非常幸运,他们赌楚军会朝“许6”的方向行军,真的被猜到了。
当时的情况是,魏颗率军刚要从林中通道走出树林,迎面撞上了抵达的楚军。
在看到对方之后,两边的将士都被惊到,反应过来是一边展开冲锋,另一边大呼小叫的同时进行迎战。
起冲锋的是晋军,他们本就是为了阻击楚军而来,事先的心理建设更充足。
楚军会大呼小叫,自然是觉得太过意外,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控制好情绪,有一个人出声叫嚷,必定会有人效仿,还是前队的贵族反应及时才起反冲锋。
突然生了遭遇,导致情况实在是太过于仓促,晋军肯定是没有时间来做战前祈祷,甚至连箭矢都没有射出。
楚军同样没有使用远程武器,乃至于有些人冲锋,也有人傻站在原地。
“必须做出改变了!”魏颗其实是被吓了一大跳,所说的改变是效仿楼氏每战必有斥候巡弋在侧。
魏相知道魏颗在担忧什么,说道:“看楚军的反应,不像是设伏该有的样子。”
是的,魏颗十分怀疑己方是不是一头撞进楚军的埋伏圈,频频地在张望四周。
有那种担心是魏颗具备一军主将的资格。
换作遭遇到当前情况,该思考的事情不去想,一次两次可以说是侥幸,迟早有一天会吃大亏。
因为是突然遭遇到的状况,也就是无论晋军或是楚军都是行军的姿态,两边先期投入交战的部队数量不多,并且没有阵型可言。
交战地点是在树林边沿,注定没有战车施展的空间,双方就看前队士兵的个人素质了。
在比拼单兵素质上面,魏氏从来不怵跟任何一个家族较量,认定哪怕是郤氏都不比本家族素质高。
看看正在进行厮杀的情况,同样不存在阵型,有也是小队配合,晋军不断向前推进,很快将楚军赶出了树林。
交战爆得十分突然,结束也是相当快。
这里必须认清一个事实。
从士兵到高层的素质,无疑是楚军输给了晋军。
公子罢或是哪个楚国贵族能力强,楚军只要将晋军堵在树林,有无数的办法来进行针对。
可是,公子罢没有第一时间出将晋军堵回树林的命令。